12月9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千年丝路·璀璨非遗”为主题,秉承“和平、和谐、合作、共享”的策展理念,集中呈现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非遗作品,及“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福建省代表性非遗项目,旨在展示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和独特艺术创造。
泉州火鼎公婆民俗表演。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尼泊尔曼陀罗铜饰品和铜佛像制作展示。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泉州木偶雕刻技艺展示。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科威特艺人展示蛋雕作品。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斯里兰卡提线木偶戏艺人与福建漳州掌中木偶戏艺人互相交流。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斯里兰卡非遗艺人体验福建漳州的漳绣技艺。 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泉州传统花灯展示。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泰国艺人制作孔剧面具。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网安徽芜湖12月9日电 (田超 吴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业“一个都不要掉队”……为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保障广大青年学子健康成长成才,12月9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发起“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
“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是由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李亚栋院士推动,是该校在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上提出的又一办学举措,旨在有效解决学生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等实际问题。该计划专门设立大学生护航专项基金,建立十七条重点任务清单和296项针对性帮扶举措,集全校之力努力实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业“一个都不要掉队”的工作目标,真正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护航。
“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启动仪式现场。安徽师范大学 供图
李亚栋在介绍该行动计划的初衷和内涵时说:“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和青年成长环境的变化给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名学生有可能面临思想、学业、情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一件件涉及学生学业和安全的‘小事’,在我眼里都是教育的大事,‘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要掉队’是学校育人的职责担当和庄严承诺,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是一次教育尝试,是对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理念、体系与能力的提升与重构,学校将采取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护航行动落地见效。”
据悉,安徽师范大学已经梳理了近年来学生学业与安全的具体情况,明确了未来几年从学院到专业课程的改进目标和主体责任,并将护航行动成效与各学院年度考核、绩效奖励、学科专业调整等直接挂钩,学生工作不达标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实现教学管一体、家校社共育的学生工作新模式。
启动仪式上,与会人员围绕新形势下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等进行了交流,共同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建言献策。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评价“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创新之举、关键之举、有力之举。安徽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王佩刚认为,该行动计划是对学生成长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探索,实现了高校学生工作从被动防范向主动作为的转变,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情怀、见识和责任担当。
当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以及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全国29所高校代表出席启动仪式。(完)